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懶人投資+保險規劃


在〈保險不完美?買保險前你應該知道的一些事〉一文裡,有說到老薛自己的保險觀念是,如果你還年輕,在看待老年的風險時,不應該只想靠保險應付,更積極的作法,其實應該是要盡可能的讓自己變有錢。因為,保險賠的通常就是錢(有極少數保單是實物給付,那是例外)。換句話說,如果你有錢到可以承擔某些風險,又不太影響生活品質的話,其實你需要的保險就可以減少。像你有了1000萬可動用的資產,罹患癌症時有沒有賠個100萬,或許就比較沒那麼必要了(純舉例而已,非絕對,請自己斟酌)。

沒背景的小資族想要變有錢,除了靠自己努力工作賺錢外,讓賺來的錢滾出更多的錢,是另一個重要的方法,也就是「投資」。在〈老薛推薦的懶人投資法〉這篇文章,老薛提供了一個簡單、而且長期證明有效的懶人投資方式。


而這篇文,老薛要結合保險規劃與懶人投資,讓你看看在老年時,可以期望得到怎樣的效果。使你在做保險和投資的規劃時,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情境可以參考。



先從保險規劃開始

這裡老薛以30歲男性、女性為例,以定期險做為主要規劃,主要的保障內容如下:(註:這裡只是參考範例,不代表你也需要這樣規劃)
1、500萬、20年期的定期壽險
2、雙實支實付,總雜費額度超過30萬
3、意外死殘100萬、意外實支3萬、意外日額1000元
4、重大傷病險100萬
5、殘廢一次金25萬~500萬、殘扶金(1~6級殘)每月5萬

上述保障下的首年保費,30歲男性是40078元,30歲女性是31707元。而30歲到65歲每年的保費如下圖:


因為大部份的險種是用定期險規劃,保費會隨著年齡增加,所以可以看出總保費整體而言是隨著年齡在上升。(註:這是以2017年10月文章撰寫當時的商品為例,不代表未來的情況必定相同)



接著來看看投資的部份

這裡老薛要分成兩個組別,第一組是每年只有預算12萬(相當於每月1萬),第二組是每年有預算24萬(相當於每月2萬)。預算扣除掉前面的保費後,剩下的就是拿去投資。


舉例來說,30歲男性首年保費是40078元,以第一組來說,年初12萬扣掉保費後,剩下79922元就是拿去投資的。


投資報酬率的部份,老薛以1%、3%、5%、6.6%這四個報酬率計算,看看在「65歲」時,能夠累積多少資產。


讓我們來看看試算的結果吧!




從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報酬率下,65歲時累積資產的差別。即便不看6.6%,光5%的年報酬率,每年只有12萬(相當於每月1萬)的預算放在保費加投資,仍然可以累積到684萬(男)和816萬(女)。
(註:這是以2017年10月文章撰寫當時的商品為例,不代表未來的情況必定相同)

但如果報酬率只有1%,累積資產就只有277萬(男)和342萬元(女),真正是少的可憐。除非是比較有能力,可以每年有24萬預算的,才能累積到799萬(男)和864萬元(女),而這跟12萬預算但5%報酬率的結果其實差不多。


換句話說,如果今天你每個月可以省下來的錢很多,即便報酬率不高,老年時也比較不用擔心。但如果你每個月結餘有限,也覺得要再提高結餘有困難的話,老薛會建議你考慮接受更高的風險,來換取較高的報酬。


像是6.6%年報酬率的情況下,不論男女,從30歲開始累積,65歲時累積資產都能破千萬。而當你有千萬資產時,就不見得需要保那麼多保險,也就能夠降低保費,而這也會讓你的資產累積更快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6.6%年報酬率會很難嗎?

會有6.6%這數字,是在〈老薛推薦的懶人投資法〉裡面,老薛以股債配置各半,回測近9年多的美股、美債表現得到的數字。而且這數字其實比美股、美債過去幾十年的平均報酬率還低了,因此應該還算是個相對合理的數字。再說,對多數年輕人而言,股債各半的配置算不上高風險的投資。


當然,過去不代表未來,老薛其實不能保證什麼,因此同樣的投資組合,不見得會帶來一樣的結果。但是,就算未來表現只有一半不到,年報酬率只有3%好了,還是比把錢放著變薄好。



萬一是負報酬怎麼辦?

如果你放了長期,放超過20年以上,結果卻得到負報酬怎麼辦?


老薛不能說這是一定不會發生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選擇投資全世界,盡量不要只押單一區域而已,而且最好能做到資產配置,即便只是配置到股票和債券而已也很好。因為如果「長期」投資全世界,還得到負報酬這樣的結果,老薛真的不敢想像經濟體系已經差到什麼程度了。因為連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金融海嘯,都沒有造成如此嚴重的結果。


而如果你真的很擔心發生這種情況,或許硬資產會是你最好的選擇,像是房地產、貴金屬、能源之類的,才能避免一切只是紙上富貴。


但如果你對於經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金融海嘯,仍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現代人類社會有信心,認為人類進步的腳步不會停止的話,透過投資來參與人類經濟活動,老薛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連每月存1萬都做不到怎麼辦?

幾點建議:

1、提高投資的風險,或許不能只是股債各半,也許要股8債2來配置。

2、保險的比例可以考慮降低,像是雙實支改成單實支,壽險保額下調等等。(但這相對的有可能就造成部份風險要自己承擔了)


3、最重要的,還是要努力增加你的結餘,開源、節流雙管齊下,這才是治本的方法。



只投資不要保險可以嗎?

當然可以,如果你的資產夠承擔風險,不買保險也沒關係,而且這樣資產可以累積的更快。


但如果不是的話,就代表風險找上門來,你是可能無法承擔的。這時,保險就是用來保障你的收入能力,避免家庭經濟瞬間陷入泥沼;或是把高昂的醫療費用轉嫁出去,才能避免辛苦累積的資產一夕之間就沒了。


這就像開車一樣,你需要引擎、輪子讓你前進,也需要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在發生萬一時保護你的身體、生命。


最好的情況,還是能夠有一天有錢到不太需要保險,又足以承擔風險。但在那之前沒有規劃保險,其實就是一種賭博。



以終身險為主來規劃呢?

也可以,但請務必了解終身險的特性與缺點,避免未來後悔莫及。特別是終身險通常買下去就是要繳20年,中途繳不下去的話可能會很吃虧(因為有些終身險是沒有解約金的)。


如果你預算沒問題,但是很在乎75歲以後的保障,而且收入穩定的話,終身險還是可以考慮的。



如果體況不好怎麼辦?

如果你的體況差到投保商業保險有困難的話,這點老薛也沒辦法。這時候,你只能盡量在預防和累積資產這兩個方向努力。好好的保養身體,努力維持身體機能,並盡快的累積資產,讓自己早點有能力承擔財務風險。



可以用投資型保單來同時完成投資+保險嗎?

可以,但簡單來說:不推薦。


有些投資型保單可以附加不少附約,因此要靠投資型保單來規劃保險是有可能的。那為何老薛不推薦呢?


因為「費用」。 


首先是投資型保單本身的費用,老薛在〈投資型保單介紹:變額萬能壽險(下)〉有分析,就保障的部份來說,只有在很特定的情境下,透過投資型保單才會比買「定期壽險+自己投資」划算。


其次則是投資方面的費用,老薛在〈老薛淺談投資----基金分類與費用、報酬的關係〉提出很多的證據,證明費用是基金長期績效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費用越便宜,通常績效就越好。而投資型保單裡的共同基金,都是屬於高內扣費用的基金,長期下來通常會輸給低費用的指數型基金。雖然有些投資型保單裡也有指數型基金,可是原本指數型基金應該是低內扣費用的,但投資型保單會對指數型基金(通常是ETF)多收內扣費用,這反而造成指數型基金原本的優勢不見了。


基於以上兩個「費用」的原因,所以不薛不推薦你用投資型保單去處理「投資+保障」。



最後對這篇文的模擬試算細節做兩點補充

一、通膨問題


這篇文沒有考慮物價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這個因素。主要是因為,為了維持相同購買力的保障水準,代表要隨著通膨而不斷增加保障。但是商業保險不是想買就能買的,體況是一個重要的投保前提。


其次,假設每五年就要針對物價上漲而調高保障,代表我必須對照費率表,把35、40、45、50、55、60歲的費率都調出來,這感覺很麻煩,畢竟不是全部的商品都是自然費率。再說,實務上也不見得能這樣搞。


而且,如果真的要在乎通膨,其實直接把前面的那些投資報酬率看做是「實質報酬率」就好了。舉例來說,你可以假設投資報酬率是6.5%,通膨率是1.5%,那扣掉通膨的實質報酬率就是5%,用5%去對照前面那張表,就能得到反映實質購買力的投資結果了。


二、投資成本


投資成本包括投資時可能要付出的手續費、匯費和稅負成本等等,這些的確是要考慮的因素,所以老薛才會在〈老薛推薦的懶人投資法〉推薦海外券商,這就是考慮到手續費和匯費成本。只是海外券商也不見得是最划算的,要看情況。


至於稅負成本,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所以老薛這裡不打算詳談,只能說,如果你適用的邊際稅率高的話,在做投資決策時,稅負成本的確是你需要注意的。老薛這些投資文章主要是要寫給小資族看的,而且我對稅務領域較不熟悉,因此若你需要了解相關稅制規定,建議找熟悉這領域的專家詢問。





如果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而你還想了解更多資訊的話,歡迎直接和老薛聯絡。
手機點我一鍵加line帳號
line id:falseshelter

想要多了解一點老薛,知道我是怎樣的業務,會做什麼和不會做什麼,請看《關於老薛

或者想要多看幾篇老薛的文章,可參考以下兩篇:
初次到來請看這篇
文章列表(依日期排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人所提供之資訊,僅供交流討論與參考。本人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唯所載資訊均來自個人之見解網路資料整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 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及本人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公開資訊及轉載資料/圖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其餘文字圖表皆屬本人之所有著作權,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