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小薛淺談投資----基金分類與費用、報酬的關係

了解了投資標的(像是股市)的性質及其投資策略,接下來就要了解該藉由什麼樣的工具來進入金融市場。

目前台灣多數人要投資股市、債市、貨幣、原物料等投資標的,主要的投資工具通常是基金,因此,這篇主要談的就是基金的分類。

基金的分類可以分很多種,不過這裡小薛只按操作的主被動來分類。一類叫「主動型基金」(多數基金屬於這種),另一類則是近年來在台灣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叫「指數型基金」。


簡單的說,主動型基金就是把資金交給基金經理人或其團隊決定投資標的,希望獲得較好的績效。指數型基金則是按某個指數的各標的權重來建立投資組合,希望複製該指數的績效。

以台灣目前有推出的其中兩個指數型基金為例,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以下簡稱台灣50)就是在追蹤臺灣50指數,而臺灣50指數的選股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取台灣目前市值最大的前50家上市公司。寶來台灣高股息基金(以下簡稱台灣高股息)則是追蹤臺灣高股息指數,臺灣高股息指數的選股標準,是從市值前150大的上市公司中,挑選出預測未來一年的現金股利殖利率最高的30支股票作為成分股。


簡介完了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談這個?

答案很簡單。我們買基金是為了什麼?不就是試圖獲取更高的報酬嗎?而了解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的差異,就可能有助於我們獲取更高的報酬。為什麼這麼說?這要分兩方面來說明。

不過,小薛在此並不想花太多的篇幅說明理由,因為網路上已經有人提供很棒的說明了,這人叫做綠角,以下就會盡量以這位作者的blog文章提供給大家做更進一步研究,小薛只做簡要說明。


首先,主動型基金的績效幾乎是呈現隨機變化。白話一點來說,前一年績效優良的基金,後一年也可以跑到掉車尾的位置。以綠角的〈超能力與選股技巧〉這篇文中的表為例,在前一段期間表現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基金,到了下一段期間,還留在前四分之一的基金就只剩26%了。


綠角的blog裡提供了很多這類的資料,像是台股基金在2007200920102011年的績效回顧,都顯示出某一年的前十名基金,很少能在來年繼續有好表現,更別說是一直都維持高檔表現了。而除了台股外,其實各國都不例外,新興市場的基金績效也是如此。


而除了按照單年排名來選擇基金是無效行為外,其實拉長來看也是一樣的,在《投資金律》該書裡有一張圖就顯示出,就算選擇的是過去五年表現最佳的30支基金,未來的表現仍然沒有證明一定會勝過整體基金或市場績效。另外,有些基金書籍推薦的「4433法則」也是一樣的結果,根本沒有實證基礎證明它有效。此外,有些人會參考基金的星星評等來選擇基金,〈不要只看星星〉這篇文就提到,晨星公司說自家分析師不推薦的基金也可能包含五顆星的,但推薦的基金名單裡卻可能會有一、二顆星者。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股神巴菲特就是其中的特例。沒錯,但問題就是,你要怎麼選中下一個股神?畢竟巴菲特年事已高,能繼續操盤的時間恐怕相當有限。但你有什麼實證依據找到下一個股神呢?這是最大的問題。其次,就算真的找到股神了,隨著他管理的資金越來越多,績效肯定也會與市場表現越來越接近。觀察巴菲特幾十年來的績效就會發現這點,而美國80年代的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其實也有同樣的情況,操盤後期的績效已經不如初期優秀,因為掌管的資金暴增太多太多了。


另外,再怎麼優秀的投資專家,往往也會面臨一時的績效不佳,甚至有些直接就一蹶不振了。史上知名、而且早期高績效,但晚期績效下滑、甚至不如整體同業或關閉基金的投資大師不少。如歐洲股神老虎基金量子基金及其第十位接班人Stanley Druckenmiller,都是前期風光、後期榮景不再的好例子。當然,這些大師雖然晚期績效下滑,但長期而言通常還是勝過市場不少的,但你如何能在大師出道沒幾年時就從上萬支的基金裡找到他?而且最好還能在他們績效轉差前脫手。這…真的太難了。而且基金經理人的失利也可能是一時的,如果我們自己就能判斷的出基金經理人是一時失常還是績效轉差的徵兆,那還需要基金經理人幹嘛?咱們自己親自下場選標的不就好了!


總之,要參考過往績效來選出未來表現優良的基金有其困難度,但有一項因素相對來說卻比較能解釋一個基金的長期績效,這因素是「費用」。


這裡要指的費用並不是一般交易基金時常聽到的手續費、贖回費、信託保管費等等,而是只要我們持有基金時,就必須不斷付出的內扣費用。

關於費用與績效之間的關聯,綠角寫了一系列的「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文,按其續2 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共同基金的內扣費用可以分成三類:經理費、保管費、其他費用。另外在該系列文的續1續3內文裡,都提供了按內扣費用分組後的結果,而且都可以發現,費用越高,績效就越差。

費用與績效之間的反向關係不是只有在台股基金裡出現,其它國家也有一樣的情況。綠角在〈晨星為文直指高費用的危害〉一文列出了不同開銷比例的基金的整體績效,同樣的,收費越高、績效愈低。此外,該文還指出另外一件事,開銷比越高的基金,陣亡的機率也越高,不論是美國股市基金、國際股市基金還是債券基金,都是一樣的情況。

前面談的都是主動型基金,以台灣股票型的基金來說,通常的內扣費用是多少呢?光是經理費與保管費來說,通常一年至少就要收1.5~1.75%,但這還未計入其它費用呢。那指數型基金的收費情況呢?以台灣50與台灣高股息在2011年的整體內扣費用來說,分別是0.48%和0.83%,明顯比台股的主動型基金還要低很多。而這樣低的費用,長期而言當然就會反應在基金排名裡,讓這兩個基金每年都贏過至少一半的台股基金。(也許會有例外,但真的就只是偶爾的例外,長期數年下來必定是贏過至少半數的基金)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想,一年差個1、2%有什麼關係呢?差的可多了!以年報酬率是5%、6%為例,20年下來6%這組可以比5%這組多了20.9%的財富,30年下來更是可以多32.9%。以一開始投入100萬來說,20、30年下來的結果就會有55萬、142萬的差異,這樣你會覺得差很少嗎?所以,除非你很凱,否則請注意費用對投資報酬的影響。


談了這麼多費用的影響,那該如何查詢境內基金的內扣費用呢?綠角在〈如何查詢基金的總開銷數字〉裡有說明。


看到了這裡,我想你應該很清楚小薛推薦的會是什麼樣的基金了吧,沒錯,就是「指數型基金」。因為選擇指數型基金,你就不必擔心手上基金的績效排名會不會時好時壞,而且長期而言肯定會贏過半數以上的同類型共同基金,甚至是贏過八成以上。


至於該從什麼投資管道來投資它呢?除了購買台灣的指數型基金可以透過銀行或證券下單來購買外,國外指數型基金的部份,小薛會建議請透過海外券商,理由很簡單,還是「費用便宜」四個字而已。相關開戶文可以參考〈海外券商開戶與退稅申請〉一文,或是到相關blog、討論區詢問。(小薛會建議你多詢問相關專家,或到討論區詢問,因為小薛其實不太懂這個部份…我很弱…)


最後,如果你覺得找海外券商開戶、下單、退稅很麻煩,也不想多看英文一眼,那小薛會建議你選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但如果怕麻煩卻又想分散投資,那……恐怕海外的部份還是只能選擇主動型基金了。沒辦法,誰叫我們是台灣人而不是美國人呢。


關於如何挑選主動型基金,綠角也寫了一篇〈如何挑選主動型基金〉,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





如果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而你還想了解更多資訊的話,歡迎直接和小薛聯絡。
手機點我一鍵加line帳號
line id:falseshelter

想要多了解一點小薛,知道我是怎樣的業務,會做什麼和不會做什麼,請看《關於小薛

或者想要多看幾篇小薛的文章,可參考以下兩篇:
初次到來請看這篇
文章列表(依日期排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人所提供之資訊,僅供交流討論與參考。本人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唯所載資訊均來自個人之見解網路資料整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 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及本人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公開資訊及轉載資料/圖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其餘文字圖表皆屬本人之所有著作權,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