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小薛淺談投資----本益比進出

繼前篇談了使用資產配置來降低風險,這篇續談另一個減低投資風險的方法,也就是依靠「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簡稱P/E或PER)來決定進出場點。

本益比的計算方式是公司市值除以盈餘,或是每股股價除以每股盈餘。放大到整個股市的話,就是股市市值除以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度盈餘。一般來說,其他條件相同的話,本益比越高代表股價越貴,反之則越便宜。



小薛以一般店家為例,假設有個小企業一年可以淨賺100萬元,有個買主想要買下這家企業,業主如果開價1000萬元,那本益比就是1000萬除以100萬,也就是10倍;如果開價是2000萬元,本益比就是20倍。當然,前者的本益比低、開價也低,也代表比較便宜。同理,這放在股票或整個股市也是一樣的道理。

接著來看看〈本益比與股息殖利率對報酬的影響(S&P 500)〉這篇文的前三張圖。第一、二張圖都顯示出在本益比越低的時候進場,未來十年的美股報酬率越佳。而且如果是在低於12倍本益比進場,從1871到2010這段期間,未來十年的報酬率從來都沒有出現負報酬過。


這樣照上面的資料看來,本益比低於12倍時再進場不就好了嗎?可惜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該文的第四張圖就告訴我們,美股的本益比已經有25年沒有低於12倍了。甚至,美股過去百年來的平均本益比約15倍,但從1990年以來也就都沒有低於15倍這個水準了。


台股也有過一樣的情況,讓咱們看下圖:


上面這張圖的資料來源是台灣證交所,小薛以證交所提供的當年度末台股指數的本益比,來回推當年度最高與最低的本益比數值,而非是以當下近四季的上市公司盈餘來計算,因此或多或少會有些誤差,但仍然相當具有代表性。


總之,從右邊黃色那欄的當年度「最低點本益比」就可以看出來,台股在1989~1999這11年的最低本益比就沒有低於15倍的水準過。甚至是2000年的最低本益比其實也沒比15倍低多少,而接下來的2001、2002、2003這三年的最低本益比也都維持在15倍本益比之上。


因此,如果你設定當台股本益比低於15倍以下時才進場,未來很難保證一定不會出現一段很長時間都維持高本益比,導致你很長時間都只能在場外觀看。


而且這種長時間的高本益比並不見得很少見,以前面提供的那篇文章連結的第四張圖就可以看的出來,除了近20年外,美股過去一百多年裡也至少還有兩次超過十年的本益比都高於15倍的水準。


不過小薛仍然覺得本益比還是相當具有參考意義的指標,因為當一國股市的本益比太高的時候,往往就代表該股市未來長期報酬率會較歷史平均低,因此適度的降低投資該國的配置比例,長期而言應該或多或少能增加報酬、並減少重挫風險。以〈小薛淺談投資〉該文裡所舉的五個股市重挫的案例來說,幾乎都是本益比已經超過50倍的情況了,這種超高本益比,股市下跌的空間自然也會比較大。



使用本益比做進出參考依據時的應注意事項!

在使用本益比這數據時有些地方要注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時可能出現明明指數比較低卻出現高本益比的情況。

以前面提供的台股歷年本益比的資料為例,2007年末的台股指數為8506點,本益比是15.31倍,2009年末是8188點,比2007年末還要低,可是本益比卻高到110.5倍!會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就在於2009年的台灣上市公司整體的盈餘相當的低,而本益比的計算方式就是「市值」除以「整體盈餘」。因此,雖然市值稍低一些,可是盈餘降低的幅度實在太大,才會導致這種高本益比、但指數卻較低的情況。


證交所在計算本益比時,都是用一年的上市公司盈餘來計算。為了避免每年的整體上市公司盈餘波動太大,小薛會建議用至少3到5年的平均盈餘來計算本益比,讓每年本益比數字的起伏不致太大。


第二個應注意的地方,就是參考本益比來選擇標的時應盡量選擇整體基本面較健全的國家。前面用美股當例子,可是美國在上個世紀的表現那麼好,長期而言是持續成長的,因此在低本益比時進場當然未來報酬較高、風險較低,可是這不代表其它國家未來也能如此。因為本益比的分母是「盈餘」,如果一個國家體質不良,在某個時間點爆發大問題的話,像是之前冰島、希臘的狀況,就有可能出現盈餘持續下滑,且一直回不到原本最高水準的情況。


以南韓股市為例:(資料來源:台灣證交所)


從表中可以看到,南韓股市從1994年到1997年的年底指數本益比大約都在18倍左右,可是指數卻是從1027點滑落到376點,而且本益比其實還升高了一些,這就是很典型的整體上市公司盈餘連四年下滑,造成指數雖然下跌了很多,可是本益比卻沒有跟著下滑的現象。但是同時期的台灣股市卻沒有出現相同的情況,可見這應該是當時南韓自己本身出現了狀況,而不是全球大環境有問題。因此,使用本益比做進出場參考時,盡量選擇成熟國家。甚至如果你懂一些總體經濟的東西的話,依總經指標挑選體質較穩健的股市會更好。


最後有一點要提醒,有些人認為使用本益比時應參考該國的利率水準或GDP成長率。前者小薛在這不討論,但是這東西在理論上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實際上的統計數據好像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如果你有證據,歡迎糾正小薛,我會修正的)。


而後者其實結果也差不多。一般來說,一個企業的盈餘成長率越高的時候,投資人會預期這個企業未來的盈餘會越高,因此會願意給予更高的本益比,這在個股來說的確是如此。於是同理可證,當一國的GDP實質成長率越高時,該股市的上市公司未來應該會越賺錢,於是該股市的本益比評價不就應該越高嗎?恐怕不是這樣。請參考〈亞太經濟榮景 為何股市跟不上經濟腳步〉這篇文,該文的第七、八段就提出了兩份研究,都顯示GDP實質成長率跟股市收益的關聯相當薄弱。


因此,如果有人跟你說,某某新興國家的本益比雖然已經超過20倍了,可是它的GDP實質成長率很高,所以仍然算是很便宜,請不要隨便就相信。



除了本益比,還有其它類似的參考指標嗎?

雖然該文只談本益比,不過其實還有其它的指標應該可以達到類似效果,像是股市的殖利率、股價淨值比。只是目前就證交所可查到的免費資訊來說,好像只有本益比比較方便查到,股價淨值比好像就比較沒辦法查到,而殖利率的部份則因為沒有排除掉配股,所以使用起來會失真。

不過如果你知道怎麼查,或是到哪裡查的話,小薛當然歡迎你提供給我參考。





如果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而你還想了解更多資訊的話,歡迎直接和小薛聯絡。
手機點我一鍵加line帳號
line id:falseshelter

想要多了解一點小薛,知道我是怎樣的業務,會做什麼和不會做什麼,請看《關於小薛

或者想要多看幾篇小薛的文章,可參考以下兩篇:
初次到來請看這篇
文章列表(依日期排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人所提供之資訊,僅供交流討論與參考。本人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唯所載資訊均來自個人之見解網路資料整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 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及本人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公開資訊及轉載資料/圖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其餘文字圖表皆屬本人之所有著作權,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