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很多人的迷思:終身醫療比定期醫療好? (下)



這篇,我們要談談終身醫療最重要的缺點:彈性。

終身險有個特性,就是投保後基本上契約都不太會再更改了。而且因為通常都是在一定期間內(如20年)繳完一輩子的保費,所以中途後悔不想繼續繳,可能要承受損失。尤其是終身醫療,它的保費計算有考慮「脫退率」(也就是有考慮中途有些人就不繳或繳不出保費了),因此不會有任何的解約金,後悔也沒有用。



並不是所有的終身醫療都如此,有些醫療險是有解約金的,那是因為此類醫療險在相同保障下的保費高很多,所以才會像終身壽險或儲蓄險一樣,會有解約金。可是這種複合式的商品,保費非常的高,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像是還本醫療或還本意外險,都是這樣的設計,以後有機會再另外討論。


終身醫療具有終身確定的性質,往好處想,在利率很高的時候,它可以把利率鎖住。而在「人壽保險的保費結構:預定利率」一文中有談到,預定利率越高,保戶所繳的保費就越少。因此,能在高利率的時候投保就會有這優點。問題是,目前利率水準很低,而且它有更大的壞處。


因為,保單雖然可以終身確定,但是現實生活環境卻不可能一直不變。


以壽險為例,壽險的保費計算中,預定死亡率是很重要的因素。可是過去的人比較短命,現在的人比較長壽,所以預定死亡率應該隨之改變。在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預定死亡率越高,保費就會越高,因為相同年齡下死亡的人較多,保險公司賠的多,當然保費就要收的比較高。因此,要不是早期終身壽險的預定利率較高,不然在同個利率水準下,其實現在的終身壽險反而會比較便宜。同理,現在的定期壽險也應該比早期的定期壽險還要便宜。


終身醫療也有同樣的問題,而且更加的嚴重。


和終身壽險的問題一樣,終身醫療無法隨著環境改變做調整,這就是它最大的問題。


在「[新聞]健保DRG新制上路,小心健康險保費白花了!」中談到,健保制度的改變,DRGs的實施,會使得國人的平均住院天數明顯下降。參考美國的經驗,平均住院天數恐怕會從原本的10天,降到只剩一半左右,這代表住院病床的理賠,能讓保險公司也只要賠一半左右。


在「投保醫療險,不可不知的醫療科技趨勢:遠距照護」一文裡,我們談到了遠距照護目前的發展。遠距照護能夠有效的減少醫療費用的支出,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減少住院天數。


短期來說,DRGs的影響應該會比較顯著。而長期來說,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遠距照護則是有較長遠的影響,但同樣是會減少住院的天數。


不只這樣,還有手術呢!


定額醫療的理賠項目除了病床,其次最大宗的就是手術理賠。前面提到終身險最大的缺點就是彈性,而除了住院天數以外,手術也有很大的問題。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遠距照護的前景越來越清晰,同樣的,手術也不斷的在進步。不但如此,有些一般人以為是手術的,其實在健保局的認定是「治療處置」。


舉例來說,在過去,有腎結石的患者必須住院動手術,而今天,只要做體外震波碎石術就有很高的機率能夠復原,而且不需要住院。前者是手術沒錯,可是你以為體外震波碎石術也是手術嗎?不!在健保局的「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付標準」的分類裡,前者被歸類在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的「手術」裡,但是體外震波碎石術卻是被歸類在第二部第二章第六節的「治療處置」。因此,保險公司是有可能主張體外震波碎石術不屬於手術,所以不會以手術項目來做理賠。


如果你的終身醫療對於腎結石有理賠體外震波碎石術,那很好。但是是每個非屬「手術」的療法都會賠嗎?這不可能。如果只有理賠傳統手術,保險公司第一時間不賠,那怎麼辦?而且,這類的保險糾紛總是常常發生,甚至上新聞版面,像是這篇〈手術認定 視個案而定〉。


除了「治療處置」以外,有些癌症的療法也不屬於「手術」,而是被歸類在「放射線診療」,如光動力療法加馬機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就屬此類,且自費金額相當高。

光是現在投保終身醫療,就有不少療法是它不會理賠的。那等到20年後、保費繳完了,如果有更多治療方式不理賠,你能接受嗎?


而且,這裡雖然討論的是終身醫療,其實終身手術和非純一次給付的終身癌症也是如此,因為都是按照治療的方式來決定理賠金額,當你做的是新的療法,不在保單內容裡面時,也可能同樣不賠!


買保險就是轉嫁風險,別讓它出現漏洞。


終身醫療有彈性上的缺點,而在一年一約的定期醫療上,「相對」來說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彈性較佳。

假設十幾年後有更新、更好、更適合當時環境的新保單出現,對於手上有舊的終身醫療的保戶來說,想要換新保單的話,同樣也要體況許可才能購買新保單,而舊的保單留著又可能過時,解約又可能沒解約金,繼續繳又不甘願,真的是怎麼做都吃虧。



而選擇的是一年一約的定期醫療的話,本來就是繳一年保費、有一年保障,不像終身醫療是把一輩子的保費在一定期間內先預繳完,不要的定期醫療舊保單只要不續繳即可,比較沒什麼吃虧不吃虧的問題。

醫療保障請愛用定期醫療,尤其是實支實付醫療險


前面談到的一些不屬於手術的項目,很多醫療險或手術險的手術項目有可能不會理賠。而如果是在有住院的情況下,實支實付醫療至少就能用雜費額度去申請給付。(但反過來說,沒有住院的話,通常是不理賠的)(延伸閱讀:〈理賠方式哪個好:實支實付 VS 定額給付〉)


但是談到實支實付醫療可以用雜費額度來理賠,也許有人會想,「那買實支實付型的終身醫療不就好了嗎」?雖然說在有住院的情況下,不屬於手術,至少還是可以用雜費額度來理賠,但萬一「沒有住院」呢?如果未來遠距醫療或宅醫療盛行,很多治療可以在住家進行呢?所以投保實支實付型的終身醫療,其實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

談到這裡,總結一下終身醫療的各項缺點:

1、通常沒有解約金,但一輩子的保費被濃縮在20年或30年內要繳完,沒繳完就可能什麼都拿不回來。
2、有過時風險,新療法可能不賠。如果有會賠新療法的新保單出來,即便體況仍然良好可投保,但舊保單不論繼續繳或解約,都可能吃虧。

可是老年保障怎麼辦?

雖然實支實付醫療目前最高的續保年齡大多只到75歲,不過,隨著國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就像過去把最高續保年齡從六十幾歲調高到七十幾歲一樣,未來,實支實付醫療的最高續保年齡也一定會再調升(目前已有最高續保年齡八十四歲的實支實付醫療)。再說,如果理財做的好,資產累積的夠快速,其實,是不需要一輩子都有醫療保障的。(詳見〈懶人投資+保險規劃〉)


當然,如果你真的很擔心老年保障,投資方面又屬於很保守的,或是目前年紀很大,保定期醫療的話,只能再保十幾、二十年。對於這類的保戶,或許還是可以考慮終身險,但如果你真的要考慮終身險,小薛會建議你優先考慮終身殘扶險或終身重大傷病險,這類不是按治療方式來理賠的險種,比較不會有過時的問題。




如果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而你還想了解更多資訊的話,歡迎直接和小薛聯絡。
手機點我一鍵加line帳號
line id:falseshelter
或者想要多看幾篇小薛的文章,可參考以下兩篇:
初次到來請看這篇
文章列表(依日期排列)

19 則留言:

  1. 您分析的很理智,只是想請問一,當父母己到七十五歲時,您覺得只要有多餘的十七萬,就會讓家人不用担心醫療支出嗎?

    二.終身醫療應與定額型比較,與實支實付相輔;若客戶的認為醫療需求足夠後,有多餘的預算可將定額型改成終身定額型,不也是很好

    三.有賺錢能力時繳終身型二十年成立的機率,與六七十歲還要能續繳一筆錢的機率誰高?

    您分析的很理邏輯,但好像少了點人心理方面的感受,我超愛終身醫療,卻不會為了”未來”而減少”現在”的保險需求,但我願意為了在存退休金的同時,將終身醫療將做醫療退休金的一部份

    雖然我也永遠無法成為MDRT(保險業的頂尖銷售員),但也希望做出對人真正有幫助的事情~

    回覆刪除
  2. 給鎂真

    一、和17萬相比,在75歲以後擁有住院一天賠1500元會比較好嗎?現在也許難說,因為長期住院還是有不小的機會,可是20、30甚至50年後呢?當然還有手術,可是已投保的終身醫療手術表會更新嗎?總之,我不認為有17萬就不會讓家人不擔心,但沒有17萬而擁有一張過時的終身醫療,我不認為會比較好。再說內文也有提到,目前已經有超過75歲以上的定期醫療了。

    二、如果真的是相輔,那應該是要發揮出1+1>2的效果,可是在面對大病的時候,定額+實支實付會比兩張實支實付的效果還要好嗎(假設日額+病床限額是相等的)?不太可能,因為面對大病,實支實付的雜費限額往往會發揮不小的功用。而就算預算有多,也沒必要買一個未來很可能會過時的東西,另外存下來會更好。

    三、這個沒有任何數據資料可以證明,但終身醫療多數沒有解約金,而我表哥就是中途繳不出來的個案。另外,25個月繼續率不到90%的保險公司還不少(其中包含市佔率最高的那一間),可見真的不少比例的人中途繳不出來或不繳。

    我在談保價金一文就有提到,終身型的只是把一輩子的保費在20年內先繳完,等於是先存一筆錢在保險公司,那為何不自己存?還更有彈性。

    就算真的要買終身險,我覺得買儲蓄險+定期醫療都比終身醫療好,年老時可以利用還本金或是部分解約來繳定期保費,功用其實一樣,但卻比較沒有保障內容過時的問題。

    至於要談人性的話,個人推薦你可以參考《推力》這本書,主要在講如何利用外在流程的設計來推動人們去做事。而對於月光族、或是不太有耐性存錢的人來說,終身險絕對不是適合的工具,理由可以參考那本書。

    總之,我覺得終身醫療最大的問題是會過時。想想看,3、40歲的保戶買了終身醫療,結果7、80歲時動手術,卻因為手術表太舊而不賠,這情何以堪呢?如果已經投保的終身醫療在理賠內容會和定期醫療一樣更新,那我肯定會比較認同終身醫療,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買到的保單在幾十年後卻廢了一大半。

    不管我們對醫療險的見解如何,相信都是為保戶好。謝謝你的留言。:)

    回覆刪除
  3. 小薛+1
    當父母己到七十五歲時 多存點錢我看還是比較實際點
    況且還能住多少天院也是個問題
    給個錯誤迷失的解答
    http://tw.myblog.yahoo.com/et003367/article?mid=1126&prev=1553&next=51&l=f&fid=7
    真怕買不到 有
    國華人壽真心日額甲、乙型(NA、NB)+新住院醫療(實支實付)
    住院日額甲乙型醫療附約 保證續保到105歲
    別說國寶會不會倒 你買的終身也不見得存在
    埃!條款先天不良 後天怎能期待不失調!!

    回覆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給jelixsu:
    關於你提供的連結資料,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就是,那篇文章只考慮了每5歲級距的住院人數,卻忽略了人口結構的分布。舉例來說,25歲之後的每一組數字雖然都在11萬人次左右,但是25~29歲和60~64歲的人口數有一樣多嗎?以97年的資料來看,60~64歲的人口數僅不到25~29歲人口數的一半,大約是五分之二左右。將人口結構因素考慮進去之後,60~64歲平均每人住院人次是25~29歲的兩倍。
    再看到80~84歲這組,會發現總住院人次雖然只有25~29這組的四分之三左右,可是80~84歲這組的人口數卻也只有25~29這組的六分之一左右,因此前者的「平均」每人住院人次等於是後者的4、5倍之多。因此即便「總住院人數」在25歲就進入了高原期,卻無法代表該年齡層每個人的平均住院次數。
    以上是我有不同看法的地方,可以多多討論。:)

    回覆刪除
  6. 您好
    在找尋資料時意外看到您的文章,覺得很受用。

    本人也是保險業務同仁,公司則是國泰人壽。看過「平民保險王」一書的結果,就是和您一樣,想當個良心的業務員,有時真希望我沒看過那本書…。

    非常高興能遇到和我同樣理念的人,很現實的,賣定期險要賺錢就是要靠數量取勝,光靠自己傳統的方法推廣,實在是費時費力,因此您也才利用部落格來曝光自己,可是,看了您的流量,成效不大,這裡有個建議,不如改成真名:「薛xx的金融保險世界」,這樣您的搜尋排名可提升幾個名次。

    最後,希望以後能互相交流、鼓勵,謝謝。

    ps:我也有部落格,最近才開始發表文章,希望您來看看,只要搜尋打上我的本名就可找到。

    回覆刪除
  7. 給江思逸:
    能夠遇到同樣理念的人,我同樣感到很高興。

    關於你的建議,我會好好參考的,畢竟流量小…真的是不容易成事。希望彼此的部落格都能吸引人潮,也祝福彼此成為有良心、也成功的業務員。

    回覆刪除
  8. 請問一個笨問題,保險公司給保險業務員佣金是終生醫療險高呢?還是定期醫療險高呢?

    回覆刪除
  9. hiro您好:

    在相似保障下,如果只看第一年佣金,肯定是終身醫療的佣金高非常多。但如果計算保戶續保到75歲之前的所有佣金,就算考慮「貨幣時間價值」,也許定期醫療就有機會勝出。

    不過我沒有實際計算過,因此不能給肯定的答案。此外,不同保險公司的定期醫療佣金率也不同,而且小薛認為比較沒優勢的定期醫療的佣金率不見得就比較高,反而是有些較有優勢的商品的佣金率可能還比較高也不一定,因此實在很難給出個統一的結論。

    回覆刪除
  10. 您好:

    我還沒買過醫療保險

    我的問題是
    針對您說「資產累積的夠快速,其實,是不需要一輩子都有醫療保障的。」
    假如75歲年老後沒有醫療保險保障
    若有生病之類的就直接花累積ㄉ資產
    那會不會生個病一下子累積ㄉ資產就少了幾十萬甚至百萬?
    是不是還是有保險保障比較好?

    以上是我的疑問~

    回覆刪除
  11. cindy您好:

    75歲之後因為生個病就讓累積的資產少了幾十萬甚至百萬,這的確是有可能的。但問題是,終身醫療能解決這問題嗎?

    在前一篇文,我有試算終身醫療與定期醫療的差距,就以那篇裡提到的數據來看,2%報酬率下定期醫療這邊在75歲時剩下的錢是17萬,等於擁有終身醫療要住113天才會賠到一樣的金額。75歲之後有很容易住院住這麼久嗎?

    因為台灣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80歲,而依照健保局99年的統計數字,75~79歲的平均住院天數僅12.4天,80~84歲是13.6天,85歲以上是15天,因此,要達到這樣的天數是不太容易的。

    而且這還沒考慮健保政策改變、與遠距照護的未來可能影響,只是這影響是難以判斷與估計的。

    當然,這裡沒有考慮手術的部份。可是,年紀越大醫生越不敢動刀。而且現在買終身醫療,等到幾十年後,醫學科技都不知道進步到什麼程度了,終身醫療裡的手術表還能賠什麼?這恐怕也是個問題。

    當然,我不能保證75歲以後不會發生長期住院的情況,相信未來仍舊是有可能的。只是,為了考慮75歲後的情況,就要犧牲75歲前的保費預算或保障內容嗎?畢竟實支實付醫療就現階段來說,仍然是比較有保障效果的,而且不只是「實支實付 > 定額給付」而已,就算是定額醫療搭實支醫療,也比不上投保兩家實支實付醫療,在面對高自費情況下的保障效果。

    而且,如果真的擔心75歲以後的事,為何不考慮買能保證續保到85歲或105歲的定額醫療呢?

    總之,以上是我的想法,提供給您做參考,有疑問都可以再討論、交流。:)

    回覆刪除
  12. 您好
    拜讀您的大作後…我受益良多
    不過您的論點都是以”健康體”來算划算卛

    我現在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媽已近65歲
    在早期健康體時投保新光壽險+安心住院+住院醫療日額+綜合保障附約

    後54歲時,有靜脈曲張+C肝+肝腫瘤+肝纖維
    投保遠雄終身醫療……….除外不保靜脈曲張肝腫瘤+肝纖維………..C肝雖承保…..但保費多2倍…為1萬7多….已繳費8年左右

    拜讀您的大作後……….我一直在掙扎………是否該將遠雄終身停止……..把1萬7自行存……….以免兩頭空

    請您給予我指教

    感謝您

    回覆刪除
  13. 您好

    我很高興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也歡迎您把我的部落格介紹給您的親友。

    我在計算終身與定期的保費差異時,的確都是以健康體來計算,可是即便並非健康體,而是有加費的情況,終身與定期有差嗎?如果投保定期醫療要加費,通常沒道理買終身醫療就不會加費,這是一樣的。

    至於關於您母親的年紀、體況與保單,因為年紀已經很大,而且終身醫療已繳了八年左右,我會比較建議繼續保下去。畢竟此時要買定期醫療太困難了,就算沒體況問題,絕大多數定期醫療已經無法保多久了。

    回覆刪除
  14. 您好

    感謝您的回覆....我媽買的是遠雄的"遠雄溫馨終身醫療日額保險附約"....不是實支實付....所以才有解約的衝動

    您的意見我會參考的

    另外想請問遠雄的"雄安心終身保險"或富邦"富世代終身壽險"

    您比較推薦哪個

    另外未來我的小孩...我想購買您的建議套餐

    新北市您方便服務嗎

    感謝您

    回覆刪除
  1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6. 您好..
    我最近就遇到了您文中終身醫療險的困擾了
    我有一份國泰的終身醫療險保單(120萬帳戶型)
    年繳27000多
    那是我25歲時買的第一張保單(應該算人情保單吧)
    已繳了8年
    今年8月將邁入第9年
    因想歸劃雙實支及其他險種保單
    1年2萬多的保費讓我覺得比重太重了
    所以我最近很困擾到底是要繼續繳完剩下的12年
    就當買終身壽險120萬呢?
    還是設停損點..不要再繳了呢?
    不是繳不起..只是預算就會緊了些?
    不知道您的看法如何呢?
    謝謝~

    回覆刪除
  17.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8. 你好,

    我買了富邦的健康加倍終身醫療、終身癌症險,年繳共約兩萬,已經繳了三次。當初是想加強十幾年前媽媽幫我買的南山醫療險(已有實支實付的住院醫療)與壽險,約年繳一萬五。

    最近發現終身醫療不但貴得多,而且"加強"得太有限(感覺被騙了.....),想要停掉富邦的部分,以該額度改買實支實付的醫療險來加強。

    繳了三次的富邦終身醫療放棄好嗎?

    回覆刪除
  19. 您好

    我無法給您明確的建議,是否真的要放棄繳了三次的終身醫療,而只能就我的專業上說明終身醫療與終身癌症的優缺點給您,至於是否要放棄,這就只能看您個人的判斷。

    有些人終身醫療繳了八、九年,還是毅然決然的解掉;有些人則是只繳了一、兩年,就捨不得解掉,而選擇繼續繳下去了。因此,這部份真的見仁見智。

    不過,如果您的保費預算有限,不捨棄某些保單就無法在預算內做好保障的話,我個人才會比較明顯建議做些調整的動作。

    以上看法提供給您參考。:)

    回覆刪除

免責聲明

免責聲明:本人所提供之資訊,僅供交流討論與參考。本人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唯所載資訊均來自個人之見解網路資料整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 如有錯漏或疏忽,本站及本人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公開資訊及轉載資料/圖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其餘文字圖表皆屬本人之所有著作權,如需轉載文章請註明出處,謝謝。